歲月悠悠如流水,
白發漸增嘆時遷。
日暮途窮需歸宿,
養老中心是港灣。
位于浙江省東陽市吳寧街道的東陽市養老中心,坐落于迎賓大道以西、新37省道以北的孫村東南面。我們深知養老不僅僅是提供一個居住的地方,更是對長輩們晚年生活的關懷與呵護。因此,在本次項目設計中,我們秉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,融合國內外先進的養老服務理念,運用現代美學手法,精心打造了一個集高端景觀、休閑養生配套于一體的養老空間。
在這里,長輩們不僅能享受到酒店式的專業服務,更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溫馨與舒適。我們將養老理念融入每一個細節,讓每一位長輩都能在這里找到心靈的寄托,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。
“醫養結合,智慧養老”是此次項目的模式,國家也出臺了相關政策給予支持。老年人對醫療資源依賴程度較大,在選擇養老設施時,往往非常看重其醫療服務水平。特別是面向中、重度失能老年人的養老設施,其本身就須配置相應的醫療設施以提供完善的護理服務,因此將醫療和養老資源相結合對該項目來說是具有現實意義的。
▲養老產品體系
為此,結合《東陽市養老服務發展“十四五”規劃》的總體思路,我們提出以“量化功能配置,策劃適老功能植入與空間互融,打造花園式養老地標”為三大任務目標。將醫療與養老資源深度融合,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護理服務。通過智能化系統的引入,整合多媒體監測設備、云醫院、健康分析等服務,讓養老生活更加便捷、舒適,利用智能閘機、智能人臉識別、智能手環等硬件和應用,構建和諧安全的養老環境。真正實現了“老有所養,老有所醫,老有所樂”。
在空間布局上,我們采用“二軸三庭”的設計理念,以禮儀主軸和生活主軸為骨架,串聯起各個功能空間。位于主軸中心的室外活動場地,加強了地塊南北的相互聯系。以近人尺度營造出兼具人文關懷與山水情懷的花園式、居家型的休養怡人社區。
▲“二軸+三庭”空間結構
東西向軸線自東向西依次布置前廣場、入口大堂和后庭院,向東延伸至河道濱水景觀節點,形成對景效果。南北向軸線則以風雨連廊貫穿養老公寓、養老中心和老年康復中心,結合交通功能實現空間的開合變換,同時也作為景觀連廊,形成移步易景的效果。
建筑立面以橫向線條為主,采用現代材料,整體簡潔,細節精致,同時,我們還特別重視材料做法的安全性。屋頂考慮綠化和光伏形成自然肌理,通過構架裝飾設備室外機,美化第五立面創造活動場所。
我們充分尊重、理解與體會老年人生活習慣與特殊需求,通過差異化的功能設置、空間布局與細節設計,創造一個根植于社會和家庭的“關懷與被關懷”的溫暖平臺與一站式康養示范基地。
項目北側為養老福利中心與五保中心,中部為養老公寓,西南側為老年人康復中心。這樣的布局使得各項功能緊密相連,為老年人提供了一站式的便捷服務。無論是居住、娛樂、康復還是醫療,都能在這里得到滿足。
▲空間功能分析圖
其次,在適老化設計細節上體現了對老年人的人道關懷,引入高端的景觀環境和豐富的休閑養生配套,力圖將人性化規劃、適老功能設計與完善服務體系有機融合。
在交通規劃上,道路和人行道設計考慮無障礙設計要求,實現了人車分流、鬧靜分區。場地內設置環形的機動車流線,寬度7米,用于車行和消防環道,地面設置14個機動車位供臨時停車使用。地下室設置南北主通道,各主樓電梯均設地下門廳,便于豎向交通可達性。人行交通通過底層架空和風雨連廊便捷聯系前廣場、后庭院和主要樓棟。
▲車行+人行分析圖
景觀設計注重為老年人提供安全、舒適和療愈的環境,同時促進他們的社交活動和心理健康。我們在建筑南北向劃分出大尺度的景觀組團空間,通過連廊劃分東側廣場和西側庭院,集中綠化和開敞場地相結合,根據不同的功能要求,設計集體活動區域和私密空間,自然銜接,滿足社交互動和個人獨處的需求。
通過種植多樣化的花草樹木和水景設計,增加視覺和嗅覺的感官刺激,幫助老年人放松身心。采用生態友好材料和雨水收集系統,確保設計的可持續性、功能性和美觀性相結合。此外,還設計了修身道和茗茶道,進一步提升景觀的實用性和觀賞性。
建筑設計不僅是功能的簡單堆砌與表皮的裝飾,更是城市風貌、政策文化、社會投資等多個維度的綜合體現。我們致力于將東陽市養老中心打造成為一個功能差異化、空間布局合理、細節設計精湛的一站式康養示范基地。
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人口老齡化的加劇,康養建筑將成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。中天建筑設計院將繼續秉承“以人為本”的設計理念,不斷探索和創新,為老年人打造更多溫馨、舒適、安全的居住環境。我們期待項目各方后續的通力協作,共同為城市更新及康養項目的長遠規劃建設貢獻力量。